別人的一句話,為什麼你會想三天?內耗型社交的自我修復法

好好記著這 5 個「不」!

84 Pops
By
/

對方可能只是說了句「你今天好像有點累」,你卻在心裡自我審訊:「我是不是講話太敷衍?是不是讓人覺得難相處?」這就是典型的「內耗型社交」:明明一切如常,卻在別人話語間不停重播、分析、想像,然後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悄悄累垮自己。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受,請放心,你不是一個人。內耗型社交不是矯情,而是一種對人際關係「太在乎」的表現。而這份在乎,是可以被溫柔修復的。

1. 不要無限回放對話

很多內耗來自我們「想太多」,但其實不是我們想太多,而是太想「說對話、做對事」。對話結束後腦中不斷重播,是因為你太怕出錯。但提醒自己:如果對方真的介意,會直接告訴你;而不是讓你去猜三天。你的能量值得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

2. 不要預設別人的心情

你以為對方不高興,其實他只是餓了或在想工作;你以為自己講錯話,其實對方根本沒在意。我們最常做的錯誤,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他人反應裡,然後再責怪自己「是不是又不夠好」。不妨先把焦點收回來,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太快進入防衛模式?」

3. 不需要完美社交表現

我們被教導要懂得說話、有禮貌、討人喜歡,但這不代表你要在每段對話中都達到滿分。真正健康的社交關係,不是每句都說得剛剛好,而是彼此有餘地、有理解空間。允許自己「沒有表現」,也是一種成熟。

4. 不需要修正每一段對話

你可以試著設下一個小練習:對話結束後,給自己10分鐘檢視——之後就關掉這條「內心評論線」。不要為自己當時的真誠和自然不斷懊悔,你不是為了取悅誰而表達,而是為了真實地交流。讓話停在當下,也讓能量停在當下。

5. 不要在乎對方的評價

真正擁有穩定社交能量的人,關注的是「我講這句話,開心嗎?真實嗎?我有照顧好自己嗎?」而不是「對方會不會因此喜歡我」。當你開始以自己為核心感受去經營對話,就能慢慢修復那個老是想太多、老是怕說錯話的你。

內耗型社交不是錯,它只是不斷提醒我們:你其實很用心,只是需要學會在用心與放過自己之間,找到平衡。讓人喜歡很好,但你更值得的是,無論被喜不喜歡,都能自在說話、安心做自己。

加入 Popbee Circle訂閱 POPBEE 電子報,即時閱覽最新情報,更可快一步了解精彩的尊享禮遇及折扣優惠!除了這篇外,最近還有以下的報導值得你留意:

Read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