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BEE 專題:舊式廣東理髮店的不滅情懷!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

現代人說「成功需父幹」,老一輩的人卻主張「好仔不論爺田地」。可是若果上一輩辛苦經營的事業沒有下一輩來繼承,香港或許會有更多傳統手藝消失在時代巨輪下。在灣仔這個新舊共融的地方,有一條地道得很的春園街;在

550 Pops
By
/

現代人說「成功需父幹」,老一輩的人卻主張「好仔不論爺田地」。可是若果上一輩辛苦經營的事業沒有下一輩來繼承,香港或許會有更多傳統手藝消失在時代巨輪下。在灣仔這個新舊共融的地方,有一條地道得很的春園街;在一條常人或許不甚會注視到的小巷中,粗糙地放著 3 張剪髮用的舊式椅子。與其說這是一間理髮店,這兒或許更像一個幫人剪髮的檔口。門口掛著一個大大的招牌,寫著「愛群理髮」。

這間貫穿著街頭巷尾的「理髮店」,低調得就連一般路過的行人也可以直接穿過店舖,走到街的另一端。但低調的好處,就是夠「貼地」。近年人們流行說集體回憶,崇尚本土文化,這一間有近 60 年歷史並以「廣東理髮」作招徠的老店,散發的就是一種讓人聞得親切的「香港味」。

廣東式的專業

早在網上就看過愛群理髮的負責人 Mark 的照片,知道他是理髮店的第二代傳人,所以沒有因他的年輕而驚訝。讓 Mark 介紹廣東理髮,他指這是在有限時間內,做齊一般上海理髮可以做到的事,包括剪頭髮、洗頭、剃鬚和吹頭 4 大項,追求效率和實際,果然是體現香港人事事求快的精神。而且廣東理髮不像我們現時光顧的 Salon,由助理洗頭,髮型師剪髮,染髮更有專門的 colourist,廣東理髮的師傅都是「一腳踢」的。

根據 Mark 的描述,廣東理髮其實就像近年興起的 Barber shop,主力做男賓服務,但遇到上年紀的婆婆或是小孩子,還是會招手歡迎。「因為她們主要是剪短頭髮,要求不複雜,但假若是電髮染髮的話,就要另請高明。」看過 Mark 做過的一些訪問,傳聞他們家只會做門口貼著的 6 款髮型,其他過於花巧新穎的髮型,絕非 Mark 的目標客人。「其實也沒有啦,只做 6 款太誇張,因為每個客人的頭型也不同,有些微的改變其實已是第二種髮型了。」

上一輩的情懷

可惜在訪問當天,遇不到來剪髮的客人,見證不了廣東理髮的將近失傳的手藝,但筆者體會到的,是另一份感覺。Mark 表示自己從小就跟哥哥在店中玩樂,這兒或許比家更有家的感覺。「最記得那時候跟哥哥會在木板上釘釘子,試問現代家長,哪一個會讓 4、5 歲的孩子拿鎚仔?」又想當年,只是學了 4 個月師的 Mark 第一次幫一位外國客人刮光頭,經驗不足的他唯有靠著小時候看爸爸手勢的印象,硬著頭皮下刀。站在對面街的爸爸,卻看得驚喜又驕傲,拍手大讚。「現在回想也不知道為何自己這般夠膽,但其實我是幸運的,從小有機會看爸爸剪頭髮,看得多了就可以憑著影像摸出那個落手的感覺。」

問到 Mark 記憶最深的客人,他指一指牆上的一幅合照。「這位客人人生的第一撮頭髮就是我爸爸剪的。他是日本華僑,剛好在我爸爸走之前回港探望他,見了最後的一面。我記得那時候我爸爸的店在街頭,他爸爸就在街尾,那時候的香港就是會街頭巷尾的街坊互相幫忙。」或許正在消失的不只廣東理髮的手藝,還是這份感情。

繼承背後的重量

子承父業在現代這個物質世界,或許已經有點難以想像,誰不想有一份高薪厚職又穩定的工作,而要落手落腳貢獻手藝?「我在 2014 年年中接手理髮店,那時候沒有什麼工作做,又自覺出生在這個家庭,為何不試試學這門手藝,而讓它漸漸失傳?於是我就沒有多想,決定一試。」

一心保留父親所創立的理髮店和廣東理髮文化的 Mark 在灣仔的另一個地方開設了新店,希望進一步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其實廣東理髮一個很強烈的特色是沒有包裝,不做門面功夫,師傅甚至會以粗言穢語跟客人溝通,而客人行過又可能會入店內聊天,很有榕樹頭的感覺。我未來也希望新店可以做到這種共融的感覺,在這個充滿著隔膜的年代,提供一個讓大眾交流談天的地方。」

作為女生,或許我們無緣嘗試愛群理髮的廣東式手藝,但店內所宣揚的舊香港情懷,絕對是我們能感受的。

Read Nex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