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POPBEE HAD A BOOKCLUB... THESE ARE OUR PICKS!

前言: 我算不上是一個超級喜歡看書的人;身邊很多人比我看得更深入、更博覽。與其說這次是為大家推薦幾本書,倒不如說是我們在 POPBEE 上來個小小的讀書交流。 幻想我們現正身處

144 Pops
By
/

前言:

我算不上是一個超級喜歡看書的人;身邊很多人比我看得更深入、更博覽。與其說這次是為大家推薦幾本書,倒不如說是我們在 POPBEE 上來個小小的讀書交流。

幻想我們現正身處 mahogany 地板的小小咖啡廳,一起坐在地毯上;進行一個小小的讀書分享會。試想像你手中正拿著一杯 espresso,跟我們聊聊最近看過的書,說一下簡單的感受。這次我沒有刻意去找最新的、最經典的或是特定類型的圖書;只列舉了腦袋中忽然浮出來的或是最近讀完/重讀完的。世界上的好書太多,我們又豈能一次盡錄。希望借著這個機會,你們也來分享一下自己喜歡的書,讓我們互相交流閱讀報告好不好?


01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Nick Bilton)

- how technology is creatively disrupting society, business and our brains.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作者 Nick Bilton 是 The New York Times Bits Blog 的 Lead Technology Writer,看他的身份也猜得到他每天都面對著一個怎樣 techno related 的人生。

他以第一身角度描寫 media industry 的背景同時分析 media industry 近年來如何被新式科技引導下發生巨大轉變。一個世界重要媒體工作者親身講述 media industry 在時代巨輪的運轉下,音樂產業、電影產業、電視、報紙、書籍等等受到的提升或影響,人們怎樣從舊式被動吸取資訊的位置,轉變為參與或傳遞訊息的一者。那種漸漸逐步的改變似乎已經為我們生活帶來了回去不了的落差。電子媒體入侵生活後,人們的生活如何的產生特變;而這種 “mutation” 人們又應該怎去處理?

現在你得到資詢的其中一個來源是 facebook 嗎?想知道時代巨輪怎樣顛覆你的生活,或者你需要翻一翻這本書。

(此書同時具備中文譯本:《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 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BUY IT HERE


02 這隻斑馬/那隻斑馬(夏宇/李格弟)

認識夏宇,大概是大學時期的事。台灣文學課推出了一系列的台灣作家書籍,除了一大堆被我腦海活埋了的以外,留下來的大概只有楊枚和夏宇。楊枚的小研究,我都寫過了;反而夏宇對我來說多了一種陌生感。夏宇的詩集每一本都有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特徵,《粉紅色的噪音》是透明的,《腹語術》、《摩擦‧無以名狀》也得要你動手才能撕開閱讀。揭開尚未結疤、揭開新的一天新的序幕……

夏宇,是個詩人,也曾為不少台灣歌手填詞;我比較喜歡的演出就包括在蘇打綠《各站停靠》中聲演了法語詩。夏宇不喜歡上鏡,也不喜歡自己的簽名上鏡;在互聯網發達的世界裡,她還保留著最高度的神秘感。

《這隻斑馬》和《那隻斑馬》是以夏宇/李格弟為名發表的詩集;內裡收錄了一百六十三首歌詞;同時附設歌詞資料索引和三篇關於寫歌的舊文章以及一篇夏宇和李格弟的對談。封面和內裡設計獨特,一貫夏宇作風,外表先聲奪人。內裡文字排列混雜不對齊,任由讀者自己發揮想像和閱讀的空間,上下半兩部的分揭方式令書本更具自由度。封面的色塊給人一種 Mark Rothko 或是 Josef Albers 這類方塊色格大師的感覺;我自己拿著朋友帶回來的簽名本根本不捨得翻啊。


03 1Q84(村上春樹)

Murakami Haruki,村上春樹;是我其中一個很喜歡的作家。相信每個在青蔥歲月接受過村上春樹培訓的人也會被他輕盈的筆調和沈重的感情所迷倒。我喜歡讀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那種 post modernism 模式的寫作,每一個角色的名稱都有在背後被預先賦予的意義。一層一層的的翻開,一層層的剝落。

另一本有關 post modernism 的就是《1Q84》,《1Q84》出版分為 Book 1、Book 2 和 Book 3 三冊。書名和內容源自 George Orwell 的 Nineteen Eighty-Four。

故事沿用村上春樹慣用的雙線平衡式進行,描述二位主人翁青豆與天吾一連串既獨立卻又關連的故事情節。看完了這本書以後,或者我們的腦海裡都推出了同一個的問題;到底在我們存活著的世界裡面,會不會有些人把你放到自己心裡面整整數十年而又一直念念不忘?


04人間失格(太宰冶)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1909-1948,原名津島修治)筆下自傳式小說。《人間失格》裡頭描述他的人生,那些可能是糊塗、可能是豐富的人生。太宰治一直被指為頹廢派作家,沉迷煙酒、沉迷女色、與有夫之婦拉上關係、又搭上自己的讀者,多次為情自殺獲救;一切跟負面有關的感情瓜葛都落到他的身上。太宰治的人生終結於跟女讀者投河自盡,一星期後也就是太宰治生日當天才被發現。

《人間失格》故事裡頭的「大庭葉藏」不信任身邊的人、沉迷煙酒、沉迷女人、參與成為共產主義社團團員、多次自殺未逐;這些一切灰色的路程都是太宰治的寫照。

一路讀來覺得書本沉重得帶點無形的壓力,雖然一路沒有艱澀的字眼卻令人讀得有點重有點慢。一頁頁翻開了太宰治的人生,好的作家都將自己的一切寄予在自己的作品裡面。《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其中一部最重要的作品,也算得上是一部自傳式的記載。頹廢式的文弱書生正是我杯茶,那種迷失和尋找中的蒼白叫人覺得人生裡面有種未知和沉默的美好。


05 吃羅宋餐的日子(鄧小宇)

說到鄧小宇,或者大家會想到《穿 Kenzo 的女人》。對比起《穿 Kenzo 的女人》,或者我有點更喜歡《吃羅宋餐的日子》。

鄧小宇以錢瑪莉作筆名,在 1977 年開始在《號外》寫下專欄《穿 Kenzo 的女人》。《穿 Kenzo 的女人》寫得有點像《Sex and the City》,兩者同出一徹地從中產女性出發,講述錢瑪莉(Mary Chin)與三位女性好友(Jan、Mimi & Martha)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中產階層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也側寫了當時社會對九七回歸所面對的矛盾和不安。

對比起《穿 Kenzo 的女人》,鄧小宇的散文集《吃羅宋餐的日子》似乎更讓我了解另一個自己完全毫無認識的領域。觀察力敏銳非凡的鄧小宇在《吃羅宋餐的日子》道出了他的人生和閱歷、勾勒出關於他品味的一切,以故事和背景都以中西文化為主, 對美好優雅生活嚮往的 yuppies 的興趣或是生活態度都是我所好奇的。那一代人比起我們懂得和追求得更多更好,而那一代人到底如何過著美好又豐盛的人生?或者就讓你來翻開這個故事。

BUY IT HERE


06 Les Fleurs du mal(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正式讓我接觸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夏尔·皮埃尔·波特萊爾)是因為一個說法語說得很動人的荷蘭藉男講師。以我偏執和極端的性格和態度去投選喜愛的詩人,也許我會喜歡像 Baudelaire 一樣這種以偏離常規的態度展開對美學的追求的詩人。背負著浪漫主義的年代,波特萊爾選擇以諷刺的角度,以一種貼近浪漫主義的形式,引出自己一套美學觀點。

我一直對於偏執的詩人或是品性風流作風大膽的詩人作家特別著迷,奢華盡侈、沉迷酒水、沉迷藥物、生性叛逆、個性風花雪月都是波特萊爾的生活的特徵和藍本;這也許就是成就出他頹靡風格的原因,也就是叫我喜愛的所在。除了1857 年結集出版的詩集《Les Fleurs du Mal》(惡之花),一些散文和藝術評論以外,Baudelaire 還翻譯過 Edger Allen Poe(艾倫·坡)的作品。

《Les Fleurs du Mal》包含了很多極具特色的作品,當中以腐蝕和嘔心作為諷刺的作品、完全「色香味俱全」的〈Une Charogne〉(腐屍)也算得上是其中一個叫人感覺強烈的作品;以可怪又可笑的荒誕描寫衝擊與情人甜美的回憶。

DOWNLOAD IT HERE


07 L’Amant 情人(Marguerite Duras,杜拉斯)

我覺得所有作家需要的都是一份令人觸動的爆炸力,就是一種令人有摧毀可能的一種強硬態度。我喜歡 Duras,因為我覺得她有一種身為女人的驕傲,一種令人震懾的女性特質。

我第一本讀的是《L’Amant》(情人),也就是我引象最深刻的一本。《情人》在 1992 年由改編成為電影《The Lover》,女主角是 Jane March,當中演出 the Chinaman 的男人正是我們香港的梁家輝。

Duras 筆下有著的是自己的一套愛情觀,很多時候她都把自己寄居在作品之中。Marguerite Duras 的著作很多,包括四十多本的小說和十多個劇本;當中也有很多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她的作品抱有強悍的格調,激情、強硬、酒精、不安、失語;愛情就在她的世界裡面浮浮沉沉。事實上她愛過很多人,包括 Robert Antelme、Dionys Mascolo;閱讀她的作品:一個多才的女人,和其豐富的人生。


08 傾城之戀(張愛玲)

張愛玲的書我沒有全部看過,兜兜轉轉卻讀過一些。一直很記得的是《傾城之戀》。或者,不曾竭斯底里地看過她的所有小說,只稍稍看過一些。對於對這個祖師奶奶這份遲來的熱情,最近才忽爾來襲。事源是想起了《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一段:「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從來,我對一個前人的熱情總是來自他們的生平多於作品;關於祖師奶奶,這一點也不例外。所以,例如從《色.戒》,便可認真地從她的筆桿翻開她的人生。腦袋裡敲起了《封鎖》印上報紙的麵包、最後把手鐲推到手臂的《金鎖記》、葛薇龍最初在《第一爐香》的純淨和害羞、;直到最終,我想起了白流蘇。或者,現在開始,關於我和張愛玲的第一件事:重讀《傾城之戀》。

Read Next

The Coveteur: Nicky Hilton
I am still in Florence!
Hermes Beach Towels
Juicy Couture Bracelets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