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f 8
六十年代,法國電影新浪潮翻起了電影界的一個巨浪;當時擁有叛逆思想和勇敢創新的先鋒份子,成就出一系列既新鮮又多元化的電影模式。自此,法國電影成為了電影史裡其中一個核心據點;日後,電影界的翻波作浪也不多不少由此孕育出來。
春去夏來的時候,香港的 French May(法國五月)把法國的藝術文化和熱情帶來香港;現在秋去冬來,乘著乾燥秋風緊接的是 French Cinepanorama(法國電影節)。第四十屆的 French Cinepanorama,展映了一共四十多套的法國的最新電影製作和經典電影;還同時舉辦了 Claude Chabrol(哥羅迪查布洛)的電影回顧。Claude Chabrol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先鋒導演,作品絕對有著強烈而深刻的個人色彩;好趁 French Cinepanorama 40th 的電影回顧,享受新浪潮之下的法式情懷。
2 of 8
以陰鬱風格見稱的 Dominik Moll 這次一樣延續了陰霾。慣性籠罩在黑暗的氣氛裏的《The Monk》是改編自十八世紀經典同名黑暗歌德式小說,故事講述由《Black Swan》男主角 Vincent Cassel 飾演的西班牙修士 Ambrosio 如何面對黑暗的人性,以及在誘惑籠罩之下的墜落,揭示人類的軟弱和失衡。
3 of 8
Alain Cavalier 和 Vincent Lindon 在現實生活中和構想故事之中穿插,《Pater》在真實的世界和幻想中的故事之間拉扯著一條非常模糊的線。作為一齣背著真實主義名義的電影,Alain Cavalier 將既真實又是虛擬的情節一一擺放於我們的螢幕之前;同樣以電影的虛幻把我們帶回最基本的問題:電影到底是真實或是假象。
4 of 8
Emmanuel Mouret 一直都受 François Truffaut、Woody Allen 的影響,習慣性地在電影之中展現許多法國人的生活細節,默默的為電影添上不少法式浪漫和情趣。這次 Emmanuel Mouret 以六個擦肩而過的獨立故事合組成一部電影,《L’Art d’aimer》到底會為你你組出一首怎樣的愛河樂曲。
5 of 8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奠基人之一,Claude Chabrol 大膽的作風尤其擅長懸疑片,一直都是世界偵探片的開路先鋒。《Inspecteur Lavardin》以偵探故事的形式發動了驚悚懸疑的黑色電影,以外省的小城鎮和家庭為故事主軸,想必然是喜愛偵探片的朋友的最佳選擇。
6 of 8
Claude Chabrol 在《Le Beau Serge》,電影完全自由地表現法國當時村鎮生活遇上的酗酒問題,貼近他們當時所關注社會問題。《Le Beau Serge》是早期新浪潮之中,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電影;《Le Beau Serge》靈感來自希治閣的《辣手摧花》,採同非專業演員以小團隊進行拍攝,就成了當時新派的電影風格。
7 of 8
同樣是 Claude Chabrol 的電影,在 Claude Chabrol 電影回顧之觸及到我的實在太多。我喜歡他反對電影美學主義,以粗糙的真實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拍過改編自福婁拜著名小說的《Madame Bovary》的他,更讓我對同樣以女性為主導的《Betty》更具期待。《Betty》揭露了酗酒問題和女性悲困絕望的一面,也同時有著對資產階級的批判。
8 of 8
第四十屆法國電影節由 2011 年 11 月 24 日開始直至 12 月 11 日,將為香港觀眾介紹法國的最新電影製作和經典電影。本年度除了以上提及的 Claude Chabrol(哥羅迪查布洛)電影回顧以後,還有拍攝《Voyage dans la lune》(月球之旅)的 George Melies(佐治梅里耶斯)的特別展覽。另外,還有短片精選《Live Action (136’)》,每場節目放映前均會預先放映《Voyage dans la lune》的完整彩色修復版,所有法國電影迷必須摒息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