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 Russian-born American painter。好幾年前,香港的博物館也有把 Rothko 的大型油畫借回來;可是平面的印刷和電腦的檔案跟真實的龐大畫作完全是兩碼子的事。複製品上一點一點細膩的地方都被消去,只有在面前的大型油畫版完全充斥著情感泉源。我不能說清楚那個觸動的部份是什麼,只是當我在 Tate Modern 看到 Rothko 的作品,心裡一樣出現一種牽繫強烈情緒的感覺。靈魂的牽繫著的情緒被拉到最底;那一刻,我才發現總有些東西會給你意料之外的激動。
3 of 11
(21 November 1898 – 15 August 1967)
是個 Belgian surrealist artist。超現實主義畫家在畫中所帶的暗示和思像都是俘虜別人心靈的最佳誘餌,Magritte 一直在挑戰空間的存在、玩弄錯覺遊戲。不斷對人們的眼睛和感受提出的質疑,打破我們的既有想法和規限。無可厚非的是他給我一個個跳出框框不怕世俗的理由,給予我們反叛和爆發衝突的勇氣。反覆了我們的想法,顛倒了預期,反覆見證真實世界的荒謬。
4 of 11
(March 30, 1853 – July 29, 1890)
Dutch post-Impressionist painter。要是說喜歡梵谷的藝術成就,倒不如說喜歡梵谷的人生。一張張 van Gogh 的作品都把他的故事娓娓道來。要是在荷蘭嗑過大麻再看 van Gogh,那麼便一定不能自制地墜進深淵之中哭不成人。我們又怎能接受一個不斷在救贖別人而沒有救贖自己的人?那些最純粹的美的事物在他筆下表達出來;如果要說他是瘋子,那麼他只不過是將我們妥協現實換成一連串的期待和幻滅。那是一種我們不能放膽豁出去的瘋狂吧。
5 of 11
(May 11, 1904 – January 23, 1989)
西班牙畫家,是 Surrealism 的代表,畫作對比鮮明奪目。著名的畫作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1931) 為其中一幅世界上最為人熟悉的超現代主義的作品,一個由溶化 camembert cheese 啟迪而來的溶解時鐘。Dalí 的作品感覺驚艷,剎那的凝固、否定現實的切入強烈奪取眼球注意;年少輕狂總愛突破框架的畫面,雖然現在已經沒像從前一樣覺得極端刺激,但還是多得他豐富了我的青年時期。
6 of 11
(August 6, 1928 – February 22, 1987)
美國藝術家,帶動了影響深遠的 Pop Art movement。作品以反映美國現實生活為題,將生活化的物品加入在畫作之中,消去了高雅創作和通俗 mass productions 之間的間線;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演化在藝術品之中。他曾經高舉普普藝術大旗,支持 mass productions、低成本、大量複製、一式一樣的東西走進每個家庭。
7 of 11
(14 November 1840 – 5 December 1926)
法國印象派創立者。豐富的顏色運用和捕捉光影,主張經驗感知和瞬間的感覺多於傳統固定的構圖。Claude Monet 描繪陽光下的自然靜物令人有一種平心的安定,作品多以風景為主,但也有為人熟悉的肖像畫(以他第一任妻子 Camille Doncieux 為模特兒)。一生堅守印象派的原則和風格,一草一木並不清晰、矇矓感覺豐富了觀者腦海。他給我一種靜脈的喜悅和流動,情感就在無意之間泛濫出來。
8 of 11
(12 December 1863 – 23 January 1944)
是個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小時候一直被來自北歐的吶喊,The Frieze of Life 之中的 The Scream (1893) 影響最深。家人的影響對 Edvard Munch 極為重要;他的畫作主題大多圍繞生命、死亡和愛,用創作彌補心裡的一塊。The Dance of Life (1899) 和 Woman in Three Stages (1894) 都是我在學時期最為喜歡的,也許這就是填滿青蔥歲月摸索自己的最佳作品。
和 Rembrandt 一樣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Mauritshuis 之中的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1665) 應該算得上是 Vermeer 最享負盛名的一件作品。擅長利用日光,捕捉不同光線的之下的景象;作品描繪家庭生活,在細小限定的環境內發揮最多的感惰表達;畫作感覺平靜和諧,樸實無華;而清澈又亮麗的自然光線則是 Vermeer 最精美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