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BEECollective:重喚舊時光的精緻美,Vintage 1961 店主:「女生不是花瓶。」

「她們家裏會有漂亮的梳妝檯套裝,一對洋燭座、小巧的飾物盒、梳子和鏡⋯⋯每一套都印有相同的圖樣,或是人手製作的刺繡。」古着店店主 Milki

2.6K Pops
By
/

「她們家裏會有漂亮的梳妝檯套裝,一對洋燭座、小巧的飾物盒、梳子和鏡⋯⋯每一套都印有相同的圖樣,或是人手製作的刺繡。」古着店店主 Milki 描繪著昔日女性的生活場景時,一臉眉飛色舞的嚮往。

「我想將這份對生活認真的態度,帶進現代急促的社會之中。」

她娓娓道出開店的理念,與 Vintage 1961 店內紅牆上鑲著的一句話相呼應——“The elegant attitude of the good old times.” 對於 Milki 而言,vintage 不只是二手貨品,它們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價值,更能在繁忙的都市中,重喚被遺忘了的優雅生活方式。在香港高樓之間的縫隙,開闢出優雅體面的店面,背後是怎樣的故事呢?到底經營一間古着店,是否找來舊物轉售、拍照上載這麼簡單?

打扮精緻,不代表是花瓶

從事醫科教授的女性,是否應身穿正經的套裝,才符合專業、穩重的形象?Milki 口中的那位客人卻從來不介意世俗眼光,依然故我地提著小手袋,打扮得精緻亮麗地上班,這種拒絕跟從社會既定框架的堅持,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女性不一定是花瓶,她可以打扮得花枝招展,同時也有很強的工作能力。」

據聞 Christian Dior 在二戰後推出 “New Look”,強調女性的曲線如花般綻放,引起了 Coco Chanel 的不滿,認為這將女性帶回束縛的沙漏型裙裝之中。如今回看,婀娜多姿的外形,與女權解放是否一定相違背?“Dress like Dior, think like Chanel”,這是 Milki 開展 Femme Libérée 自家系列想傳遞的意念。

「有些客人告訴我,上班不能穿得太漂亮,因為會被人說是『花瓶』。」Milki 發覺在現代社會,女性的工作能力與地位已大大提高,但卻依然受到很多制肘。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只不過是穿了裙子、高跟鞋,就被人調侃「去飲喜酒嗎?」,或被指靠外在美來換取機會,甚至被人質疑只顧打扮有欠專業。「我想推翻這種觀念。」Femme Libérée 系列就此誕生,法文名稱的意思是「女性解放」(Female Liberation),藉此告訴大家:女性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衣著。

Hong Kong Vintage Store Owner

這個系列也藏著 Milki 的「私心」,因為她特別鍾情五、六十年代的風格,但當時的古着不是尺碼太小,就是質料已隨年月損耗,價錢也相對高昂。因此她靈機一觸,參考上世紀的舊雜誌、紙樣和電影,自己動手設計,加入現代審美的細節,再交由專業師傅縫製,將 50 年代的荷里活風禮裙、Audrey Hepburn 在《羅馬假期》的造型⋯⋯一一復刻出來。印象中的 Milki 雖然打扮宛如舊畫報中的淑女,可是打點起店務來幹練俐落,從入貨到設計都一手包辦,一樣證明了女性可以 “Dress like Dior, think like Chanel”。

Hong Kong Vintage Store

Milki 最喜愛 “Jackie O Twin Set” 這個套裝設計,靈感來自美國前第一夫人 Jacqueline Kennedy。絹面衣領的小蝴蝶結設計,優雅復古得來又能融入現代世界。(Image from Vintage 1961)

戀舊,也要新思維

流水式的現代生產,令傳統工藝幾乎被淘汰,就好像快時尚也一度興盛,古着店又如何抗衡?幸而近年二手市場蓬勃發展,人們越來越懂古着的價值,Vintage 1961 保持獨特性的方式,正是「新舊並存」的經營哲學。

古董耳環多用夾式設計,但客人卻偏好耳針,Milki 於是開始搜羅復古風格的針式耳環,建立了 Nostalgic Handicraft 系列。其中佛羅倫斯的手造首飾,不管時間怎樣變遷,精細的設計與工藝依然歷久常新。Milki 表示十分欣賞工匠:「在現代化的社會,要人手花時間、心力去製造飾物,已很不容易。聽到意大利的工匠說面臨青黃不接,我感到很可惜。所以我很希望將他們的貨品帶來香港,令他們知道世上仍有人欣賞這種工藝。」

「雖然我們賣的是舊物,但不可以用舊的思維去營運現代的生意。」

Milki 大學修讀紡織及服裝學系,主修市場營銷所學的技巧或者大派用場。她十分清楚 Vintage 1961 的定位是「優雅」,因此除了靠入貨眼光來吸引客人,也用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不同品牌的歷史、時代衣著特色,一方面既讓客人進入復古懷舊世界,帶走貨品背後的理念與故事;另一方面亦建立 Vintage 1961 的品牌形象,在芸芸古着店中保持獨特性。

在網站之外,Milki 還特地為店舖創立了一個 App,在人人機不離手的時代,選購時就更加方便。由此可見,經營古着生意雖是販賣舊的情懷,可是並不代表要固步自封。就好像一雙古董耳環要是過時,改裝成為胸針或可以為它賦予新生,在懷舊與接納新事物之間兼收並蓄,也是 Vintage 1961 的生存之道。

古着填補人生的空白

採訪當天的 Vintage 1961,已經是上環一間寬敞的樓上店,擺得下數面復古金框鏡子、一張墨綠色長梳化。但是老顧客應該知道,它最初只是四、五十呎的「劏舖」。

它的故事始於一個行李箱。Milki 在大學的暑假去了德國,一時衝動買了很多古董手袋回香港,用不完的她就決定轉賣出去。後來她開始在市集擺賣,卻眼見市集慢慢變得氾濫,遇上創業必經的「瓶頸位」。「去到生意的盡頭了嗎?還是尋找一個改變?」不甘就此放棄的她選擇了後者,簽了銅鑼灣樓上店的短期租約,下班後親力親為地拍產品照、寄貨、回覆訊息,卻漸漸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Hong Kong Vintage Store Owner

家人曾勸她無驚無險打份工:「別人穿過的衣服,也會有人買嗎?」但她始終在想:「如果只是返工,人生會很空白。」最後她再給予自己一次機會,找到比原舖再大五呎的另一個舖位,隔了幾個月就乾脆辭掉工作,全心投入到古着事業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交叉點,她還是選擇「再堅持一下」,毫無疑問這是出於對古着衷心的熱愛,或者應該說是對優雅舊時光的嚮往。

「開一間古着店最快樂的是,每天可以對著自己喜歡的事物。」

每件有故事的產品,例如一雙香港製造的手套,紙盒留有原主人的筆跡,都可以令她雀躍不已。去年在紐約古董市場入貨時,她聽到隔離的伯伯驚呼,原來他發現自己打完越戰後的照片,可說是一場古物牽引的巧妙緣分。這些驚喜與細節,都是她深愛古着的原因。這份熱情,給予她面對難關的信心。

「人不可以困於眼前所見,你可以想像到多遠,雙腳就可以行得多遠。」

如果老伯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重遇幾十年前的舊照;如果當年喜愛在「美芝」買二手衫的女生,最終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古着店,還有甚麼是不可能?

更多關於 Chapter Zero 的故事:
>每一個紋身都是一堂課-紋身師 Gaga Ma 渴望教會女性愛自己
>Coco Rocha 也是她的客人,英國設計師:「從不後悔在香港開店。」
>這些花全都是假的?專訪 Sprig Florals 人造花藝店:「直到把鼻子湊上去才知真偽。」

Read Next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