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看得最多的影評應該是《Tenet 天能》吧?Christopher Nolan 再一次製作出一部非常燒腦的電影,讓觀眾們一刷再刷,希望把當中的劇情和思路完全了解清楚。相信關於電影的結構和評論,大家早已看過不少,而今次就給大家整合出幾個關於《天能》你必要知道的事情!
#Tenet 的片名
跟《Inception》一樣,片名《Tenet》這個字並非導演 《Tenet 天能》 原創,根據字典 Oxford Languages 中的定義,tenet 的意思其實是「原則或是信念,尤其是宗教或是哲學中主要原則之一」,也就是信念的意思,跟電影的主題已經有著連繫。
Tenet 其中一個出處是來自一個名為「Sator Square」(薩托魔方陣)。Sator Square 是西方古老的文字魔方,亦是西方非常有名的迴文(Palindrome),因此從 Sator Square 中可以看到內裡的文字不論是由上至下、下至上、左至右,或是右至左也好,都能得得出一模一樣的單字。
Sator Square 正中間的就是「Tenet」一字,另外分別是「Sator」、「Arepo」、「Opera」和「Rotas」。除了 Tenet 外,另外幾個於 Sator Square 中出現的字相信有看過電影的觀眾也不會感到陌生,Sator 是電影中反派 Andrei Sator 的名字,而於拉丁文中亦解作播種人的意思;Arepo 就是電影中那個畫作賣家的名字,這個字源於埃及,意義目前不明,但有說它是人名,也是古埃幸運之神 Harpocrates 的簡寫;Opera 則於電影一開幕出現過的基輔國家歌劇院,亦是代表 operation 一字,而拉丁文中它是解作工作或工人的意思;至於 Rotas 就是反派其中一間公司的名字,拉丁文中則解作轉動或旋轉的意思。
雖然 Sator Square 套用於《Tenet》中並沒有過於特別的意思,但卻能看到導演的心思,把這個迴文用來點出電影逆時的主題,也借用了當中 Tenet 一字來象徵一些不可違背的法則,同時也把 Sator Square 中的字用於電影上,心思非常細密。
(延伸閱讀:《Tenet 天能》的片名,原來跟這個二千年不解之謎有關!)
#紅色、藍色的應用
有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紅色和藍色是電影中非常標誌性和重要的色調,絕對能助你了解到劇情的發現,而是選擇這兩個顏色是,除了因著它有強烈的對比外,導演更加是根據「都卜勒效應」所選擇。
「都卜勒效應」是指當一項物體朝你走遠時,它將製造出較長的光波(紅色),而向你靠近的則會留下較短的光波(藍色),絕對合符電影的主題。
關於這兩種顏色,也有著另一個有趣的彩蛋,《天能》的片頭出現了 Warner Bros. 和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公司 Syncopy 的 logo,而這兩個 logo 分別以紅色和藍色作主調,從一開始就給觀眾的腦海植入這兩個色調。
#Twilight 的含意
電影中出現了一句「We’re living in a twilight world, 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不少人認為這是導演調侃曾當過《Twilight》男主角的 Robert Pattinson 的說話,但其實 twilight 的意思是指神秘、不現實的奇特情況,而 twilight world 就有著「困惑不明,界乎於兩種不同狀況」的意思,這兩個解釋正正就是描述電影的概念,因此這句並非只是跟 Robert Pattinson 有關。
#真實的恐襲事件
電影其中一幕是歌劇院的爆破任務,其實這一幕正正跟現實中曾經震撼全球的「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非常相似。事件發生於 2002 年,40 多名車臣共和國綁匪闖入了莫斯科一間劇院並狹持了約 850 名觀眾,經過了 3 天的對峙後,俄羅斯特種部隊決定透過劇院的通風系統釋放快速麻醉的強效藥劑「芬太尼」麻醉綁匪,雖然這樣讓特種部隊馬上完成任務,但卻同時讓 129 名被狹持的民眾因吸入過多芬太尼而身亡。
這電影更是在一座廢棄十多年的前蘇聯廢棄大會堂拍攝,製作團隊花了很多經費把這個大會堂內部完全整修至電影中的豪華歌劇院,可見 Christopher Nolan 對實境拍攝有多堅持。
#真實的倒帶
《天能》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時間逆向,因此電影中不少畫面和演員的動作都需要反著做,包括打鬥場面及飛車追逐場面。演員們需要出拳逆著打和在高速公路逆向飆車,因此他們所接受的訓練絕對是非比尋常。
男主角 John David Washington 指拍這部電影比拍任何電影都更需要憑靠著他曾經身為運動員的體能和直覺,不斷地進行訓練,因為從來沒有過像電影中這樣的打鬥招式,難怪電影中不斷強調「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這句。
另一幕最具挑戰性的就是電影中於高速公路上的飛車場面,劇組取得當地政府的拍片許可,封鎖了 8 公里長的高速公路暫停通車 3 週,才能完成公路上的車輛同時順時鐘向前行駛、也要逆時鐘倒退行駛。而當中其中一小段的飆車場面更加是由 Robert Pattinson 親自操刀。
#飛機撞毀一幕
《天能》其中一幕最吸睛的相信是飛機撞毀倉庫那一幕,雖然電腦後期製作和特效的功力已經非常好,然而 Christopher Nolan 依然堅持實景拍攝,因此導演決定買下一架波音 747 貨機,讓飛機真正的撞入「自由港」內的藝術品免稅倉庫。
其實 Christopher Nolan 也為這一幕計算過,於之前的訪問中,他指團隊本來打算以縮小模型來打造這個場景,再輔以電腦動畫完成,但他們勘景時發現到有很多老舊的飛機,而計算過成本後,他們發現購入一架飛機加機場實景的價錢,比以模型搭合特效還更有效率。當然,為了節省成本,Christopher Nolan 也把飛機上值錢的物件全部拆下賣掉,才利用飛機的外殼去拍攝這場爆炸戲。
有趣的是原來這一幕所使用的飛機原來跟香港有關,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所買下的這架波音 747 貨機原來是來自國泰航空。雖然於《天能》中飛機的機尾被重新噴漆,更改以 LN-WTJK 作機身編號,但其標誌性的銀色機身依然存在,其中一幕起落架門上更能看到舊註冊編號,因此才會被網民肯定它的身份。
(延伸閱讀:《Tenet 天能》飛機撞毀一幕,原來跟香港有著莫大關係!)
#Elizabeth Debicki 並非首選女主角
看過電影的人必定會被女主角 Elizabeth Debicki 吸引著,身高 190CM 的她天生自帶氣場、舉手投足都讓觀眾也不難看出她原本是個芭蕾舞家,想不到如此適合當 Kat 的她竟不是導演的首選女主角。
原來大力推薦 Elizabeth Debicki 給 Christopher Nolan 正正是他的妻子兼製作人 Emma Thomas,當時 Emma Thomas 表示只要看過《Widows》中 Elizabeth Debicki 的演出後,就會發現她是最適合當《天能》女主角的人選。然而,Christopher Nolan 並不完全認同,雖然欣賞過她的表演後也覺得很有驚喜,卻不足以讓她當上《天能》女主角 Kat。但隨著 Emma Thomas 一直堅持,讓 Christopher Nolan 把 Elizabeth Debicki 所有的演出都看過後,才發現她是可以不斷地在不同的故事中、以自己的方式再造自己的角色的演員,也就是說她不單有好演技,也有著於故事中穿梭自如的能力。
#Neil 的身份
這個彩蛋其實是一個未經證實的理論,現在已知《天能》的男主角在未來徵召了由 Robert Pattinson 飾演的 Neil,而他在未來「第一次」遇見尼爾之前,都是在保護著 Elizabeth Debicki 飾演的 Kat 和他的兒子 Max。
影迷們發現麥克斯「Max」是「Maximilien」的小名,倒過來就是尼爾「Neil」,因此絕對有理由懷疑 Neil 其實就是長大後的 Max!
#續集的發展
不少觀眾都表示渴望看到更多後續的劇情,全因這個故事結尾絕對可以繼續延伸下去,而《天能》的男主角 John David Washington 接受訪問時就談到電影發展續集的可能性,他秒速就給了記者回應,指於他的角度看這是絕對可能的事,更表示電影的結尾非常適合發展續集。同時,他亦再次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想法,他也不知道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的末來計劃,全因他只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但個人而言,他是希望大家能繼續探索更多的故事。
(延伸閱讀:關於《Tenet 天能》續集,男主角 John David Washington 的回應會給大家驚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