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生下架美白產品,引起日本人的關注!追求白皙膚色是對是錯?

用美白產品的你,又是出於甚麼心態呢?

2.5K Pops
By
/

反種族主義的聲音在美國尚未停息,醫療製藥巨頭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決定停產美白產品,包括 Neutrogena 的 Fine Fairness 以及 Clean & Clear 的 Clear Fairness,都會從亞洲和中東市場下架。強生解釋,此舉是為了提倡健康膚色就是美麗,此外它旗下的 Band-Aid 亦推出了適合不同膚色的膠布,以顯示重視種族平等的改革決心。

美白=想變成白人?日本人的疑慮

Cosmetic Products On White Background

Image from Getty Images

強生的做法引起了廣泛關注,《紐約時報》引述種族正義倡導組織 Race Forward 的研究副總裁 Dominique Apollon 的話,表示強生公司停止出售美白產品、引入深膚色膠布的決定有著積極影響,早就應該要這樣做。然而另一邊廂卻有著不同的聲音:據 WWD Japan 報道,下架美白產品令日本人十分疑惑,在社交媒體 SNS 上議論不斷。他們對這種極端的做法提出質疑:難道「亞洲人想要美白」就等於「想變成白人」?也有人指出,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美白化妝品一直發展蓬勃,更有「一白遮三醜」的類似說法。《源氏物語》之類的古典文學作品也讚揚白皙之美,日本男女都採用米粉以至鉛等物質,追求光潔無瑕的皮膚,這種審美觀亦深植於中華社會之中,相信大家亦不陌生。

下架美白產品的意義

Woman Looks At Mirror

Images from Angélica Echeverry, jurien huggins via Unsplash

在日本、韓國以至香港、台灣,美白產品通常都標榜減退斑點和暗沉,可是在歐美或是印度等地,美白卻有「漂白皮膚」的含意,甚至在非洲捲起了倡議「白就是美」的觀念,因此被視為冒犯了天生膚色棕黑的人。據估計,到 2024 年,全球皮膚美白市場預計將達到 312 億美元。品牌極力渲染美白的重要,甚至帶來嚴重的後果。

菲律賓大學人類學系的高級講師 Gideon Lasco 就曾分享過,當地人認為皮膚美白是一項投資,能帶來晉升或更好的工作機會。除了臉部外,更有針對身體各部位如:手、腋下以至私處的美白產品。過於沉溺於美白上,不僅為他們造成經濟負擔,更有可能危害身體健康,例如很多美白產品含有水銀(汞),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就已表明水銀會損害腎臟,但是無礙人們購買這些護膚品。甚至有馬尼拉的父母為嬰兒注射抗氧化物質穀胱甘肽,令他們看上去「更可愛」。

有人指出,美白霜只是殖民主義的產物,強化了白人的優越感,因為皮膚白過往代表著不必勞動的富裕階層。強生公司下架美白系列,不管是出於企業責任,還只是在大勢所趨下爭取形象,似乎都有助菲律賓國家的人們擺脫美白文化的綁架。而站在日本人的角度,覺得強生認為矯枉過正,正正反映了這種文化差異。

我們還應該美白嗎?

Japanese Girl Whitening Skincare

Images from Instagram @cieca.nomoto, Anastasiia Ostapovych via Unsplash

隨著時尚媒體倡議多元化審美,長雀斑的女生亦一樣被視為有個性,甚至連臉上的痘痕也不值得遮遮掩掩,像是 Zara 之前曾起用滿臉雀班的模特拍照,Olay 宣佈不再為廣告照修圖,都可見時尚美妝界開始強調潔白無瑕以外的美態。

現在我們說到美白,比起追求白皙的膚色,可能更在乎的是均勻、透亮的皮膚。台灣化妝品原料供應商 Corum 的市場經理 Lisa Lien 就指出,亞洲市場對美白護膚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除了因為亞洲女生崇尚乾淨而容光煥發的肌膚外,亦出於對紫外線傷害的深徹了解。

在社交媒體主導的世代,我們活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裏,很難不受到潛而默化的影響,將「淨白」、「白滑」等詞語與美劃上等號。但我們亦越來越有能力分辨,自己到底追求的是純粹皮膚白,還是肌膚從內而外的健康狀態。最理想的社會,正是有著多元化的審美,能讓每個人都選擇自己心目中的美,而不是用任何一種美去壓倒另一種,或抱持高姿態來批判其他選擇。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媒體塑造的標準保持警惕,走在變美、變白的路上,也毋須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才不會活於焦慮之中。你們又怎麼看?

延伸閱讀:
>水原希子批評「最漂亮臉孔」排行榜:「又來了,真的很失禮!」
>審美倒退?Kim Kardashian 推出媲美 PS 的「身體粉底」,卻惹來泛濫批評!
>Victoria’s Secret 痛定思痛:在最新一輯廣告,怎樣看出品牌的改革決心?

Read Next

More ▾